分享页面
首页  >  

#

  • 短效代理(全球HTTP)-通道提取-查询通道数接口
    2024-02-02

    ## 1. 接口描述 接口请求域名: overseas.proxy.qg.net。 本接口 (/channels) 用于全球HTTP-短效代理产品通道提取模式下查询通道数的接口。 默认接口请求频率限制:60次/分钟。 推荐使用调试工具进行调试,[调试工具](https://www.qg.net/tools/IPdebug.html?type=2-2)。 ## 2. 输入参数 | 参数名称 | 必选 | 类型 | 描述 | | -------- | ---- | ------ | ------------------------ | | key | 是 | String | 公共参数,产品唯一标识。 | ## 3. 输出参数 | 参数名称 | 类型 | 描述 | | ---------- | ------- | ------------------------------------------------------------ | | code | String | 请求状态码。 | | data.toal | Integer | key的通道总数。 | | data.idle | Integer | 空闲通道数。 | | request_id | String | 唯一请求ID,每次请求都会返回。定位问题时需要提供该次请求的 request_id。 | ## 4. 示例 #### 输入示例 ``` GET https://overseas.proxy.qg.net/channels?key=<您的key信息> ``` #### 输出示例 ```json { "code": "SUCCESS", "data": { "total": 10, "idle": 5 }, "request_id": "83158ebe-be6c-40f7-a158-688741083edc" } ``` ## 5. 错误码 | 错误码 | 描述 | | ---------------------- | ------------------------------------------------------------ | | INTERNAL_ERROR | 系统内部异常。 | | INVALID_PARAMETER | 参数错误(包含参数格式、类型等错误)。 | | INVALID_KEY | Key不存在或已过期。 | | UNAVAILABLE_KEY | Key不可用,已过期或被封禁 | | ACCESS_DENY | Key没有此接口的权限。 | | API_AUTH_DENY | Api授权不通过,请检查[Api鉴权配置](https://www.qg.net/user/proxyIpManage)。 | | KEY_BLOCK | Key被封禁。 | | REQUEST_LIMIT_EXCEEDED | 请求频率超出限制。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20-09-0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4年6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2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0月1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4年8月21日

     

     

    法释〔2014〕11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4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21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他人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益引起的纠纷案件。

      第二条 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第三条 原告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起诉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原告仅起诉网络用户,网络用户请求追加涉嫌侵权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原告仅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追加可以确定的网络用户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第四条 原告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涉嫌侵权的信息系网络用户发布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的请求及案件的具体情况,责令网络服务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够确定涉嫌侵权的网络用户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信息。

      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处罚等措施。

      原告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请求追加网络用户为被告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第五条 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被侵权人以书面形式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公示的方式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的通知,包含下列内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有效:

      (一)通知人的姓名(名称)和联系方式;

      (二)要求采取必要措施的网络地址或者足以准确定位侵权内容的相关信息;

      (三)通知人要求删除相关信息的理由。

      被侵权人发送的通知未满足上述条件,网络服务提供者主张免除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六条 人民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的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是否及时,应当根据网络服务的性质、有效通知的形式和准确程度,网络信息侵害权益的类型和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

      第七条 其发布的信息被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的网络用户,主张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收到通知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被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的网络用户,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通知内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八条 因通知人的通知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错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被采取措施的网络用户请求通知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被错误采取措施的网络用户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相应恢复措施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受技术条件限制无法恢复的除外。

      第九条 人民法院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知道”,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动方式对侵权网络信息以推荐、排名、选择、编辑、整理、修改等方式作出处理;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的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务的性质、方式及其引发侵权的可能性大小;

      (三)该网络信息侵害人身权益的类型及明显程度;

      (四)该网络信息的社会影响程度或者一定时间内的浏览量;

      (五)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预防侵权措施的技术可能性及其是否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

      (六)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针对同一网络用户的重复侵权行为或者同一侵权信息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

      (七)与本案相关的其他因素。

      第十条 人民法院认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其程度,应当综合以下因素:

      (一)转载主体所承担的与其性质、影响范围相适应的注意义务;

      (二)所转载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明显程度;

      (三)对所转载信息是否作出实质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标题,导致其与内容严重不符以及误导公众的可能性。

      第十一条 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诽谤、诋毁等手段,损害公众对经营主体的信赖,降低其产品或者服务的社会评价,经营主体请求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二条 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在约定范围内公开;

      (二)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围内;

      (三)学校、科研机构等基于公共利益为学术研究或者统计的目的,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公开的方式不足以识别特定自然人;

      (四)自然人自行在网络上公开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

      (五)以合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

      (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方式公开前款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个人信息,或者公开该信息侵害权利人值得保护的重大利益,权利人请求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国家机关行使职权公开个人信息的,不适用本条规定。

      第十三条 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文书和公开实施的职权行为等信息来源所发布的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侵害他人人身权益,被侵权人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布的信息与前述信息来源内容不符;

      (二)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添加侮辱性内容、诽谤性信息、不当标题或者通过增删信息、调整结构、改变顺序等方式致人误解;

      (三)前述信息来源已被公开更正,但网络用户拒绝更正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予更正;

      (四)前述信息来源已被公开更正,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仍然发布更正之前的信息。

      第十四条 被侵权人与构成侵权的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达成一方支付报酬,另一方提供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服务的协议,人民法院应认定为无效。

      擅自篡改、删除、屏蔽特定网络信息或者以断开链接的方式阻止他人获取网络信息,发布该信息的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接受他人委托实施该行为的,委托人与受托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五条 雇佣、组织、教唆或者帮助他人发布、转发网络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被侵权人请求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判决侵权人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或者恢复名誉等责任形式的,应当与侵权的具体方式和所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侵权人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网络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裁判文书等合理的方式执行,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侵权人承担。

      第十七条 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严重精神损害,被侵权人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请求其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八条 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可以认定为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财产损失。合理开支包括被侵权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的合理费用。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具体案情,可以将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律师费用计算在赔偿范围内。

      被侵权人因人身权益受侵害造成的财产损失或者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无法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在50万元以下的范围内确定赔偿数额。

      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的规定予以确定。

      第十九条 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一审、二审案件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本规定施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规定。

    本文为转载原文地址连接:http://www.cac.gov.cn/2014-10/11/c_1112781753.htm

  • 短效代理-通道提取
    2024-05-14

    ## 一、提取方式介绍: 选择通道提取方式,意味着业务有效期内可同时在线使用的IP数是固定的。 每个通道在某个时刻可以使用一个IP。当这个IP的存活时长结束之后,通道可以提取一个新的IP来替代。如果你购买了多个通道,你可以在任何一个IP到期后重新提取新的IP,直到你正在使用的IP数量与你购买的通道数量相匹配为止。 通道提取提供较多的IP存活周期可选,包含1分钟/2分钟/3分钟/5分钟/1-5分钟/5-15分钟/15-30分钟,7种时长规格可选。 **注:**IP的存活周期是从提取到IP的那一刻开始算起的,超过这个时长IP会自动失效释放。 ![image-20240426173256880](https://public-1251015552.cos.ap-guangzhou.myqcloud.com/Uploads%2Fimage%2F2024-04-26%2F173256f07ec51.png) ## 二、计费方式: 按同时在线的IP数(即通道数)计费,通道数的可选区间是1-1000个。 具体的产品套餐价格,还与选择的资源池、购买时长、IP存活时长相关,请以购买页为准。 ## 三、适用场景: 1. IP使用量固定的业务场景 2. 每天业务不间断的场景 [开始选用【通道提取】套餐>](https://www.qg.net/business/proxyip.html?region=domestic&product_type=1&extract_mode=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2020-09-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2000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1号公

    根据2014年7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电信市场秩序,维护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电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电信活动或者与电信有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电信,是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传送、发射或者接收语音、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全国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在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电信监督管理遵循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商业道德,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为电信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和价格合理的电信服务。

      第六条 电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二章 电信市场

    第一节 电信业务许可

      第七条 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

      经营电信业务,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

      第八条 电信业务分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

      基础电信业务,是指提供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传送和基本话音通信服务的业务。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

      电信业务分类的具体划分在本条例所附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列出。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目录所列电信业务分类项目作局部调整,重新公布。

      第九条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须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经营增值电信业务,业务覆盖范围在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须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取得《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业务覆盖范围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运用新技术试办《电信业务分类目录》未列出的新型电信业务的,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条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且公司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

      (二)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组网技术方案;

      (三)有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

      (四)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场地及相应的资源;

      (五)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

      (六)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应当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相关文件。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8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申请时,应当考虑国家安全、电信网络安全、电信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电信市场的竞争状况等因素。

      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招标方式。

      第十三条 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

      (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

      (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根据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相关文件。申请经营的增值电信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还应当提交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文件。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变更经营主体、业务范围或者停止经营的,应当提前90日向原颁发许可证的机关提出申请,并办理相应手续;停止经营的,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善后工作。

      第十六条 专用电信网运营单位在所在地区经营电信业务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二节 电信网间互联

      第十七条 电信网之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互通。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运营单位提出的互联互通要求。

      前款所称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是指控制必要的基础电信设施并且在电信业务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能够对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电信业务市场构成实质性影响的经营者。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非歧视和透明化的原则,制定包括网间互联的程序、时限、非捆绑网络元素目录等内容的互联规程。互联规程应当报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该互联规程对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互通活动具有约束力。

      第十九条 公用电信网之间、公用电信网与专用电信网之间的网间互联,由网间互联双方按照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网间互联管理规定进行互联协商,并订立网间互联协议。

      第二十条 网间互联双方经协商未能达成网间互联协议的,自一方提出互联要求之日起60日内,任何一方均可以按照网间互联覆盖范围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协调;收到申请的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进行协调,促使网间互联双方达成协议;自网间互联一方或者双方申请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经协调仍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协调机关随机邀请电信技术专家和其他有关方面专家进行公开论证并提出网间互联方案。协调机关应当根据专家论证结论和提出的网间互联方案作出决定,强制实现互联互通。

      第二十一条 网间互联双方必须在协议约定或者决定规定的时限内实现互联互通,遵守网间互联协议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保障网间通信畅通,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中断互联互通。网间互联遇有通信技术障碍的,双方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网间互联双方在互联互通中发生争议的,依照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处理。

      网间互联的通信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向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网间互联,服务质量不得低于本网内的同类业务及向其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提供的同类业务质量。

      第二十二条 网间互联的费用结算与分摊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在规定标准之外加收费用。

      网间互联的技术标准、费用结算办法和具体管理规定,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节 电信资费

      第二十三条 电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统筹考虑生产经营成本、电信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电信业务资费标准。

      第二十四条 国家依法加强对电信业务经营者资费行为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规则,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二十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的要求,提供准确、完备的业务成本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

    第四节 电信资源

      第二十六条 国家对电信资源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前款所称电信资源,是指无线电频率、卫星轨道位置、电信网码号等用于实现电信功能且有限的资源。

      第二十七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占有、使用电信资源,应当缴纳电信资源费。具体收费办法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二十八条 电信资源的分配,应当考虑电信资源规划、用途和预期服务能力。

      分配电信资源,可以采取指配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

      取得电信资源使用权的,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启用所分配的资源,并达到规定的最低使用规模。未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批准,不得擅自使用、转让、出租电信资源或者改变电信资源的用途。

      第二十九条 电信资源使用者依法取得电信网码号资源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和其他有关单位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配合电信资源使用者实现其电信网码号资源的功能。

      法律、行政法规对电信资源管理另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 电信服务

      第三十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电信服务标准向电信用户提供服务。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服务的种类、范围、资费标准和时限,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备案。

      电信用户有权自主选择使用依法开办的各类电信业务。

      第三十一条 电信用户申请安装、移装电信终端设备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其公布的时限内保证装机开通;由于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原因逾期未能装机开通的,应当每日按照收取的安装费、移装费或者其他费用数额1%的比例,向电信用户支付违约金。

      第三十二条 电信用户申告电信服务障碍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自接到申告之日起,城镇48小时、农村72小时内修复或者调通;不能按期修复或者调通的,应当及时通知电信用户,并免收障碍期间的月租费用。但是,属于电信终端设备的原因造成电信服务障碍的除外。

      第三十三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为电信用户交费和查询提供方便。电信用户要求提供国内长途通信、国际通信、移动通信和信息服务等收费清单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免费提供。

      电信用户出现异常的巨额电信费用时,电信业务经营者一经发现,应当尽可能迅速告知电信用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前款所称巨额电信费用,是指突然出现超过电信用户此前3个月平均电信费用5倍以上的费用。

      第三十四条 电信用户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及时、足额地向电信业务经营者交纳电信费用;电信用户逾期不交纳电信费用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权要求补交电信费用,并可以按照所欠费用每日加收3‰的违约金。

      对超过收费约定期限30日仍不交纳电信费用的电信用户,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暂停向其提供电信服务。电信用户在电信业务经营者暂停服务60日内仍未补交电信费用和违约金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终止提供服务,并可以依法追缴欠费和违约金。

      经营移动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可以与电信用户约定交纳电信费用的期限、方式,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迟延交纳电信费用的电信用户补足电信费用、违约金后的48小时内,恢复暂停的电信服务。

      第三十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因工程施工、网络建设等原因,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正常电信服务的,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告知用户,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报告。

      因前款原因中断电信服务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相应减免用户在电信服务中断期间的相关费用。

      出现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电信业务经营者未及时告知用户的,应当赔偿由此给用户造成的损失。

      第三十六条 经营本地电话业务和移动电话业务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免费向用户提供火警、匪警、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报警等公益性电信服务并保障通信线路畅通。

      第三十七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及时为需要通过中继线接入其电信网的集团用户,提供平等、合理的接入服务。

      未经批准,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擅自中断接入服务。

      第三十八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并可以制定并公布施行高于国家规定的电信服务标准的企业标准。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听取电信用户意见,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电信服务质量。

      第三十九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电信服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电信服务标准或者其公布的企业标准的,或者电信用户对交纳电信费用持有异议的,电信用户有权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予以解决;电信业务经营者拒不解决或者电信用户对解决结果不满意的,电信用户有权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申诉。收到申诉的机关必须对申诉及时处理,并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向申诉者作出答复。

      电信用户对交纳本地电话费用有异议的,电信业务经营者还应当应电信用户的要求免费提供本地电话收费依据,并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协助电信用户查找原因。

      第四十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服务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任何方式限定电信用户使用其指定的业务;

      (二)限定电信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电信终端设备或者拒绝电信用户使用自备的已经取得入网许可的电信终端设备;

      (三)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或者中止对电信用户的电信服务;

      (四)对电信用户不履行公开作出的承诺或者作容易引起误解的虚假宣传;

      (五)以不正当手段刁难电信用户或者对投诉的电信用户打击报复。

      第四十一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业务经营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任何方式限制电信用户选择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依法开办的电信服务;

      (二)对其经营的不同业务进行不合理的交叉补贴;

      (三)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提供电信业务或者服务,进行不正当竞争。

      第四十二条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应当依据职权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服务质量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查结果。

      第四十三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电信普遍服务义务。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指定的或者招标的方式确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具体承担电信普遍服务的义务。

      电信普遍服务成本补偿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四章 电信建设

    第一节 电信设施建设

      第四十四条 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建设应当接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和行业管理。

      属于全国性信息网络工程或者国家规定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的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在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报批前,应当征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同意。

      基础电信建设项目应当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村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

      第四十五条 城市建设和村镇、集镇建设应当配套设置电信设施。建筑物内的电信管线和配线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电信管道,应当纳入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并随建设项目同时施工与验收。所需经费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有关单位或者部门规划、建设道路、桥梁、隧道或者地下铁道等,应当事先通知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电信业务经营者,协商预留电信管线等事宜。

      第四十六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在民用建筑物上附挂电信线路或者设置小型天线、移动通信基站等公用电信设施,但是应当事先通知建筑物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并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向该建筑物的产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支付使用费。

      第四十七条 建设地下、水底等隐蔽电信设施和高空电信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标志。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建设海底电信缆线,应当征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同意,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依法办理有关手续。海底电信缆线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海图上标出。

      第四十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动或者迁移他人的电信线路及其他电信设施;遇有特殊情况必须改动或者迁移的,应当征得该电信设施产权人同意,由提出改动或者迁移要求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改动或者迁移所需费用,并赔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四十九条 从事施工、生产、种植树木等活动,不得危及电信线路或者其他电信设施的安全或者妨碍线路畅通;可能危及电信安全时,应当事先通知有关电信业务经营者,并由从事该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违反前款规定,损害电信线路或者其他电信设施或者妨碍线路畅通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予以修复,并赔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五十条 从事电信线路建设,应当与已建的电信线路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难以避开或者必须穿越,或者需要使用已建电信管道的,应当与已建电信线路的产权人协商,并签订协议;经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根据不同情况,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协调解决。

      第五十一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阻止或者妨碍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依法从事电信设施建设和向电信用户提供公共电信服务;但是,国家规定禁止或者限制进入的区域除外。

      第五十二条 执行特殊通信、应急通信和抢修、抢险任务的电信车辆,经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批准,在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的前提下可以不受各种禁止机动车通行标志的限制。

    第二节 电信设备进网

      第五十三条 国家对电信终端设备、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涉及网间互联的设备实行进网许可制度。

      接入公用电信网的电信终端设备、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涉及网间互联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取得进网许可证。

      实行进网许可制度的电信设备目录,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制定并公布施行。

      第五十四条 办理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的,应当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附送经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电信设备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者认证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认证证书。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电信设备进网许可申请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及电信设备检测报告或者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审查完毕。经审查合格的,颁发进网许可证;经审查不合格的,应当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五十五条 电信设备生产企业必须保证获得进网许可的电信设备的质量稳定、可靠,不得降低产品质量和性能。

      电信设备生产企业应当在其生产的获得进网许可的电信设备上粘贴进网许可标志。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进行质量跟踪和监督抽查,公布抽查结果。

    第五章 电信安全

      第五十六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五十七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有下列危害电信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行为:

      (一)对电信网的功能或者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或者修改;

      (二)利用电信网从事窃取或者破坏他人信息、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三)故意制作、复制、传播计算机病毒或者以其他方式攻击他人电信网络等电信设施;

      (四)危害电信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八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有下列扰乱电信市场秩序的行为:

      (一)采取租用电信国际专线、私设转接设备或者其他方法,擅自经营国际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电信业务;

      (二)盗接他人电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使用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施或者码号;

      (三)伪造、变造电话卡及其他各种电信服务有价凭证;

      (四)以虚假、冒用的身份证件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

      第五十九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电信安全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安全保障制度,实行安全保障责任制。

      第六十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网络的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应当做到与国家安全和电信网络安全的需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第六十一条 在公共信息服务中,电信业务经营者发现电信网络中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本条例第五十六条所列内容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第六十二条 使用电信网络传输信息的内容及其后果由电信用户负责。

      电信用户使用电信网络传输的信息属于国家秘密信息的,必须依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采取保密措施。

      第六十三条 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调用各种电信设施,确保重要通信畅通。

      第六十四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国际通信业务,必须通过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国际通信出入口局进行。

      我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通信,参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六十五条 电信用户依法使用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

      电信业务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向他人提供电信用户使用电信网络所传输信息的内容。

    第六章 罚  则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七条 有本条例第五十八条第(二)、(三)、(四)项所列行为之一,扰乱电信市场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伪造、冒用、转让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或者编造在电信设备上标注的进网许可证编号的,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一)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或者有本条例第五十八条第(一)项所列行为,擅自经营电信业务的,或者超范围经营电信业务的;

      (二)未通过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国际通信出入口进行国际通信的;

      (三)擅自使用、转让、出租电信资源或者改变电信资源用途的;

      (四)擅自中断网间互联互通或者接入服务的;

      (五)拒不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一)在电信网间互联中违反规定加收费用的;

      (二)遇有网间通信技术障碍,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的;

      (三)擅自向他人提供电信用户使用电信网络所传输信息的内容的;

      (四)拒不按照规定缴纳电信资源使用费的。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在电信业务经营活动中进行不正当竞争的,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一)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出的互联互通要求的;

      (二)拒不执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法作出的互联互通决定的;

      (三)向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网间互联的服务质量低于本网及其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的。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拒绝免费为电信用户提供国内长途通信、国际通信、移动通信和信息服务等收费清单,或者电信用户对交纳本地电话费用有异议并提出要求时,拒绝为电信用户免费提供本地电话收费依据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向电信用户赔礼道歉;拒不改正并赔礼道歉的,处以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向电信用户赔礼道歉,赔偿电信用户损失;拒不改正并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处以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销售未取得进网许可的电信终端设备的;

      (二)非法阻止或者妨碍电信业务经营者向电信用户提供公共电信服务的;

      (三)擅自改动或者迁移他人的电信线路及其他电信设施的。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获得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后降低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十七条 有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和第五十八条所列禁止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吊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后,应当通知企业登记机关。

      第七十八条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九条 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投资与经营电信业务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台湾地区的组织或者个人在内地投资与经营电信业务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八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电信业务分类目录

      一、基础电信业务

      (一)固定网络国内长途及本地电话业务;

      (二)移动网络电话和数据业务;

      (三)卫星通信及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四)互联网及其他公共数据传送业务;

      (五)带宽、波长、光纤、光缆、管道及其他网络元素出租、出售业务;

      (六)网络承载、接入及网络外包等业务;

      (七)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国际电信业务;

      (八)无线寻呼业务;

      (九)转售的基础电信业务。

      第(八)、(九)项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

      二、增值电信业务

      (一)电子邮件;

      (二)语音信箱;

      (三)在线信息库存储和检索;

      (四)电子数据交换;

      (五)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

      (六)增值传真;

      (七)互联网接入服务;

      (八)互联网信息服务;

      (九)可视电话会议服务。

    本文为转载原文地址连接:http://www.cac.gov.cn/2000-09/30/c_133142151.htm

  • 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
    2020-09-03

      (2011年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1年2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51号发布 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互联网文化的管理,保障互联网文化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互联网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文化产品是指通过互联网生产、传播和流通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

      (一)专门为互联网而生产的网络音乐娱乐、网络游戏、网络演出剧(节)目、网络表演、网络艺术品、网络动漫等互联网文化产品;

      (二)将音乐娱乐、游戏、演出剧(节)目、表演、艺术品、动漫等文化产品以一定的技术手段制作、复制到互联网上传播的互联网文化产品。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文化活动是指提供互联网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活动,主要包括:

      (一)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制作、复制、进口、发行、播放等活动;

      (二)将文化产品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发送到计算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电视机、游戏机等用户端以及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供用户浏览、欣赏、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三)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展览、比赛等活动。

      互联网文化活动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向上网用户收费或者以电子商务、广告、赞助等方式获 取利益,提供互联网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活动。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向上网用户提供互联网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活动。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文化单位,是指经文化行政部门和电信管理机构批准或者备案,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五条 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应当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有益于提高公众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第六条 文化部负责制定互联网文化发展与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监督管理全国互联网文化活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对申请从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的单位进行审批,对从事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的单位进行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文化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违反国家有关法规的行为实施处罚。

      第七条 申请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符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单位的名称、住所、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确定的互联网文化活动范围;

      (三)适应互联网文化活动需要并取得相应从业资格的8名以上业务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四)适应互联网文化活动需要的设备、工作场所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技术措施;

      (五)不低于100万元的注册资金,其中申请从事网络游戏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不低于1000万元的注册资金;

      (六)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

      审批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互联网文化单位总量、结构和布局的规划。

      第八条 申请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第九条 申请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营业执照和章程;

      (三)资金来源、数额及其信用证明文件;

      (四)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及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明和身份证明文件;

      (五)工作场所使用权证明文件;

      (六)业务发展报告;

      (七)依法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对申请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核发《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告;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从事经营的,应当于有效期届满30日前申请续办。

      第十条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自设立之日起60日内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备案报告书;

      (二)章程;

      (三)资金来源、数额及其信用证明文件;

      (四)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明和身份证明文件;

      (五)工作场所使用权证明文件;

      (六)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一条 申请设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经批准后,应当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到所在地电信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二条 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标明文化行政部门颁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标明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

      第十三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变更单位名称、网站名称、网站域名、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经营地址、注册资金、股权结构以及许可经营范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20日内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业务范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60日内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四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终止互联网文化活动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自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依法办理企业登记之日起满180日未开展互联网文化活动的,由原审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注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同时通知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停止互联网文化活动的,由原备案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注销备案,同时通知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

      第十五条 经营进口互联网文化产品的活动应当由取得文化行政部门核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实施,进口互联网文化产品应当报文化部进行内容审查。

      文化部应当自受理内容审查申请之日起20日内(不包括专家评审所需时间)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经批准的进口互联网文化产品应当在其显著位置标明文化部的批准文号,不得擅自变更产品名称或者增删产品内容。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未在国内经营的,进口单位应当报文化部备案并说明原因;决定终止进口的,文化部撤销其批准文号。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经营的国产互联网文化产品应当自正式经营起30日内报省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并在其显著位置标明文化部备案编号,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 互联网文化单位不得提供载有以下内容的文化产品: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十七条 互联网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产品,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八条 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建立自审制度,明确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负责互联网文化产品内容和活动的自查与管理,保障互联网文化产品内容和活动的合法性。

      第十九条 互联网文化单位发现所提供的互联网文化产品含有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内容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保存有关记录,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报告并抄报文化部。

      第二十条 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记录备份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内容及其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部门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第二十一条 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条,逾期未办理备案手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互联网文化活动,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处10000元以下罚款。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互联网文化活动,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 得,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互联网文化活动,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经营进口互联网文化产品未在其显著位置标明文化部批准文号、经营国产互联网文化产品 未在其显著位置标明文化部备案编号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处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擅自变更进口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名称或者增删内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 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停止提供,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 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经营国产互联网文化产品逾期未报文化行政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处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提供含有本规定第十六条禁止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或者提供未经文化部批准进口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由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停止提供,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提供含有本规定第十六条禁止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或者提供未经文化部批准进口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停止提供,处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处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责令暂时关闭网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是指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相对集中地行使文化领域行政处罚权以及相关监督检查权、行政强制权的行政执法机构。

      第三十三条 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查处违法经营活动,依照实施违法经营行为的企业注册地或者企业实际经营地进行管辖;企业 注册地和实际经营地无法确定的,由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网站的信息服务许可地或者备案地进行管辖;没有许可或者备案的,由该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管辖;网站服务器 设置在境外的,由违法行为发生地进行管辖。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2003年5月10日发布、2004年7月1日修订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本文为转载原文地址连接:http://www.cac.gov.cn/2011-02/18/c_1112139873.htm

  • 短效代理-直连池
    2024-05-14

    ## 一、介绍 直连池,顾名思义,其IP资源的特性为直连,采用 IP 直接访问服务器方式,用户获取到的IP地址即为该代理实际进行公网访问的IP,没有进行任何的中转变换,出口准确,转发效率高。 直连池IP是由来自电信/联通运营商的宽带资源组成,资源安全稳定,IP段较为集中。 覆盖全国200+城市地区,日去重量达60W+。 #### 示例 以下是直连池产品,提取IP接口的响应情况,可以看到 真实访问地址“proxy_ip“与代理服务地址”server“的地址是一致的。 ![image-20240506113401699](https://public-1251015552.cos.ap-guangzhou.myqcloud.com/Uploads%2Fimage%2F2024-05-06%2F113401269db42.png) ## 二、资源池特点 相比于中转/隧道池,直连池 - 资源数量较少一些 - IP段较为集中 - 价格较低 ## 三、适合用户群 - 需要快速测试,不在意IP段集中的客户 - 追求产品性价比的客户

  • Ubuntu18.04系统如何指定网卡进行ping操作
    2022-06-15

    1.ping命令的-I选项可以实现指定网卡进行ping操作

    ping -I 网卡名或网卡IP地址 目标IP

     

  • 短效代理-隧道池
    2024-05-18

    ## 一、介绍 隧道池,是通过青果的独家隧道技术设计,将IP操作放到云端,实现了入口IP固定,出口IP**定时自动切换**的功能。用户使用隧道池代理IP产品,只需要authkey信息,即可进行代理连接和采集,省去了API代码接入和IP池管理两大块工作量。 并且,隧道池与中转池一样由大量的边缘节点汇聚而成,拥有资源IP段分散和高可用的优势。 目前隧道池仅支持按通道提取。 **示例** 购买了隧道池产品的用户,每个通道对应的入口ip将保持不变,接入使用后,出口ip将根据存活周期定时进行切换变更。 ![image-20240521120326084](https://public-1251015552.cos.ap-guangzhou.myqcloud.com/Uploads%2Fimage%2F2024-05-21%2F120326b56028e.png) [提取和使用隧道池产品 >](https://www.qg.net/doc/product/6_255_254/2246.html) ## 二、资源池特点 相比与直连池/中转池,隧道池 - 云端自动切换IP,减少了提取的过程 - 减少IP池管理,IP存活时间管理的工作 **使用上的区别** 购买成功后,隧道池产品只需要进行首次提取,后续IP将在云端定时自动切换, 客户无需重新提取IP。而直连池/中转池产品时需要在IP失效后重新提取的。 只有在用户需要变更IP属性时,隧道池产品才需要重新提取IP哦。 ## 三、适合客户群 - 追求调用简单,不想管理IP的客户 - 采集过程需要保持同一个IP的需求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20-09-0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公通字[2010]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

      为依法惩治网络赌博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现就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网上开设赌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等传输赌博视频、数据,组织赌博活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开设赌场”行为:

      (一)建立赌博网站并接受投注的;

      (二)建立赌博网站并提供给他人组织赌博的;

      (三)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并接受投注的;

      (四)参与赌博网站利润分成的。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3万元以上的;

      (二)赌资数额累计达到30万元以上的;

      (三)参赌人数累计达到120人以上的;

      (四)建立赌博网站后通过提供给他人组织赌博,违法所得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

      (五)参与赌博网站利润分成,违法所得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

      (六)为赌博网站招募下级代理,由下级代理接受投注的;

      (七)招揽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赌博的;

      (八)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关于网上开设赌场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处罚

      明知是赌博网站,而为其提供下列服务或者帮助的,属于开设赌场罪的共同犯罪,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一)为赌博网站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空间、通讯传输通道、投放广告、发展会员、软件开发、技术支持等服务,收取服务费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

      (二)为赌博网站提供资金支付结算服务,收取服务费数额在1万元以上或者帮助收取赌资20万元以上的;

      (三)为10个以上赌博网站投放与网址、赔率等信息有关的广告或者为赌博网站投放广告累计100条以上的。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前款规定标准5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但是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一)收到行政主管机关书面等方式的告知后,仍然实施上述行为的;

      (二)为赌博网站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空间、通讯传输通道、投放广告、软件开发、技术支持、资金支付结算等服务,收取服务费明显异常的;

      (三)在执法人员调查时,通过销毁、修改数据、账本等方式故意规避调查或者向犯罪嫌疑人通风报信的;

      (四)其他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明知的。

      如果有开设赌场的犯罪嫌疑人尚未到案,但是不影响对已到案共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认定的,可以依法对已到案者定罪处罚。

      三、关于网络赌博犯罪的参赌人数、赌资数额和网站代理的认定

      赌博网站的会员账号数可以认定为参赌人数,如果查实一个账号多人使用或者多个账号一人使用的,应当按照实际使用的人数计算参赌人数。

      赌资数额可以按照在网络上投注或者赢取的点数乘以每一点实际代表的金额认定。

      对于将资金直接或间接兑换为虚拟货币、游戏道具等虚拟物品,并用其作为筹码投注的,赌资数额按照购买该虚拟物品所需资金数额或者实际支付资金数额认定。

      对于开设赌场犯罪中用于接收、流转赌资的银行账户内的资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说明合法来源的,可以认定为赌资。向该银行账户转入、转出资金的银行账户数量可以认定为参赌人数。如果查实一个账户多人使用或多个账户一人使用的,应当按照实际使用的人数计算参赌人数。

      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在赌博网站上的账号设置有下级账号的,应当认定其为赌博网站的代理。

      四、关于网络赌博犯罪案件的管辖

      网络赌博犯罪案件的地域管辖,应当坚持以犯罪地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管辖为辅的原则。

      “犯罪地”包括赌博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络接入地,赌博网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以及赌博网站代理人、参赌人实施网络赌博行为地等。

      公安机关对侦办跨区域网络赌博犯罪案件的管辖权有争议的,应本着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认真协商解决。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的,报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对即将侦查终结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大网络赌博案件,必要时可由公安部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

      为保证及时结案,避免超期羁押,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审查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对于已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管辖异议或者办案单位发现没有管辖权的,受案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依法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再自行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五、关于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侦查机关对于能够证明赌博犯罪案件真实情况的网站页面、上网记录、电子邮件、电子合同、电子交易记录、电子账册等电子数据,应当作为刑事证据予以提取、复制、固定。

      侦查人员应当对提取、复制、固定电子数据的过程制作相关文字说明,记录案由、对象、内容以及提取、复制、固定的时间、地点、方法,电子数据的规格、类别、文件格式等,并由提取、复制、固定电子数据的制作人、电子数据的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附所提取、复制、固定的电子数据一并随案移送。

      对于电子数据存储在境外的计算机上的,或者侦查机关从赌博网站提取电子数据时犯罪嫌疑人未到案的,或者电子数据的持有人无法签字或者拒绝签字的,应当由能够证明提取、复制、固定过程的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记明有关情况。必要时,可对提取、复制、固定有关电子数据的过程拍照或者录像。

      二〇一〇年八月三十一日

    本文为转载原文地址连接:https://www.spp.gov.cn/flfg/gfwj/201208/t20120830_2438.shtml

  • 短效代理-中转池
    2024-05-14

    ## 一、介绍 中转池,由大量的边缘节点汇聚而成,其基于的青果自营高性能代理服务器,通过中转+多线快速转发技术,代理更加高速稳定。 选择中转池的业务,用户提取到的IP将经过一层转发,以另外一个出口IP进行公网访问。出口IP是真实IP,且因为资源来自于大量边缘节点,中转池IP资源丰富且分散,业务成功率高。 中转池拥有400W+纯净IP,日去重IP达220W+,可选城市更多。 #### 示例 以下是中转池产品,提取IP接口的响应情况,可以看到 真实访问地址“proxy_ip“与代理服务地址”server“的地址不一样的两个IP。 ![image-20240506113840067](https://public-1251015552.cos.ap-guangzhou.myqcloud.com/Uploads%2Fimage%2F2024-05-06%2F113840d3d38d2.png) ## 二、资源池特点 相比与直连池,中转池 - 流水更丰富 - IP段更分散 - 业务成功率更高 ## 三、适合客户群 - 有大量IP使用需求的客户 - 对采集成功率要求高的客户

热门标签

4008765417
扫码关注公众号